随着AI、AR、MR等创新技术在儿童康复中心和特殊教育学校的逐步应用,针对孤独症、多动症等特殊孩子的康复手段和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下面,我们分别以一间医院的儿童康复中心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例,看一看当儿童康复遇上数字技术和沉浸技术之后,发生了哪些改变。
例子一:贵州省某医院的儿童康复中心,有300多个特殊孩子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李医生告诉我们,自闭症、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一部分是脑部发育迟缓的原因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突发病变、剧烈事件刺激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有经验的医疗团队会根据每个特殊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教育训练方案。
李医生以常见的儿童多动症为例,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多动症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F1赛车,但遗憾的是,只配备了拖拉机的制动系统,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医生和老师们要辨症施药、因材施教,帮助多动症孩子升级自己的“控制系统”。
该中心针对孤独症、多动症、感统失调等特殊孩子,在采用传统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引进了“恩授”数字化、沉浸式的教育课程进行辅助康复训练,帮助特殊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学习障碍、改善行为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与传统的物理康复方式相比,数字化、沉浸式康复课程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们灵活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凌空操控三维学习场景里面的人物和动物进行互动交流。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患孤独症的孩子可以放下戒备心理,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和训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逐步改善。患多动症的孩子则在寓教于乐的教育游戏中全神贯注学习语文、数字、科学等知识,注意力和自控力得到显著提高。
例子二:甘肃省某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理论指导下,分阶段引入医学评估设备和康复设施。还招聘了医学专业的康复老师充实到学校的教学团队里面,持续深入开展医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等培智课程,老师们还非常重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的教育教学。由于特殊孩子的理解能力、记忆力、自控力、注意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一点简单的健康知识,需要老师们反复讲几十遍,上百遍。一个简单的自救逃生动作,需要老师们手把手教几十次,上百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校引入了“恩授”数字化、沉浸式的康复训练课程,孩子们由原来被动接收的“听众”,转变成为学习的“主角”,当他们看到自己“嵌入”到虚拟仿真的教育场景里面,完全由自己掌控学习过程的时候,就会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事半功倍。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数字技术、沉浸技术在“医”和“教”之间架设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特殊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沟通障碍和学习障碍,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虽然说,数字技术和沉浸技术在儿童康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妨碍很多康复医生和特教老师对其具备的潜力寄予厚望。
就像百年汽车工业,当大部分人都认为汽车产业已经撞到天花板的时候,电动技术出现了,让百年汽车工业爆发出勃勃生机。